江里流水手竿钓底的方法,不成熟的体会,希望对喜欢手竿江钓的朋友有用。 因江中比较静止的水体几乎不存在, 以下内容涉及江中垂钓不论缓急统称为流水。
本文的“江里”主要指长江和汉江,江里水深流急,鱼儿想找一处静水不容易。 但是鱼儿也必须休息,进食。江中完全静止的水体几乎不存在, 于是长江里的各个缓流区成了它们喜欢去的地方。 江中手竿垂钓的钓位,就要从这些缓流区中找。
除去江竿钓法的回鱼,江颡等鱼种, 再除去水中层的餐条,中底层的鳊鱼和螃皮,随机性大的江鲶和岸边的小黄颡等, 能够进行手竿底钓的而且比较好玩的常见鱼种是鲫,鲤。所以主要以钓江鲫,鲤来说。
选位: 春末夏初,即5-6月间,气温不高时,长江水位才初涨,一直要到7,8月汛期才会漫滩。 漫滩之前,江边的芦苇,大片野草地等都没有被淹没, 因此此时比较难找到有大片草或芦苇淹没的黄金水域。 大多数地方水位还是停留在泥沙底光水处,于是就要通过一些其他方式选择可能有鱼停留的好钓位了。
以水质辨认来选。 长江:可选江边近岸水相对清澈的水域。 水清可说明两点,一是水流的冲刷力小,是相对的缓流区,适合流水路过的鱼类小憩。 二是底子好且硬,游离泥沙少,可见度高,便于鱼儿寻找食物。 汉江:汉江水质一般时间里是很清澈的绿色。太清澈的时候鱼要难钓一些。 如果汉江涨水太猛太快,水会严重发黄带泥浆,这时候也不好钓。 绿中带一点黄,清中带一点混的时候是比较好的。

以活跃度推断来选。
可找一处离岸不远偶尔有鲤鱼跃出的水域。 鲤鱼在5-6月期间是产卵期,常能看见其跃出水面。 此鲤鱼虽然不吃食,但鲤鱼跳和钓点其他鱼类(如鲫鱼)的存在和吃食活跃度是相关联的, 原理不太清楚,但经验上经常是这样,相同的一片水域或相同的钓点, 鲤鱼不跳的时候比鲤鱼使劲跳的时候上鱼率要低, 偶尔也能碰上开口吃食的鲤鱼,通常个体不大在一二斤左右。 此时也是鲫鱼来岸边草里产卵的季节,鲫鱼在产卵期也进食。 即使江边无草,但此时鲫鱼的季节习性驱使它还是会来到岸边找有地形和障碍物的地方。
另根据一大师说法,鲤鱼在游动行进中如遇到障碍物会起跳,也就是“鲤鱼跳龙门”的由来。 有时候反复看见水面同一个点有鲤鱼起跳,一般就是这个情况了。 水底的障碍物通常是由起伏比较大的地形形成, 于是此处水域通常也会存在各种有起伏的有利地形,这种地形的附近一般会有惯性的雷同或延伸。 如能在这鲤鱼跳龙门附近的近岸试水找出一个好地形,那也正是一些鱼类如鲫鱼喜欢呆的地方了。
同时这片水域最好是相对于沿岸一条边内凹的或沿着大水流方向有较大地形起伏的, 此处通常会形成洄流,这种洄流和汉江岸边有趸船钓草边的那种洄流又不太相同。 但有洄流的地方通常是鱼喜欢停留的地方。

以温度推测来选。
鲫,鲤喜欢的适合温度都在十几度到二十五度间。 春末夏初气温不高时,可在离岸2米5--3米远寻找钓位,从80厘米到1米5左右水深均可,不用钓太深。 如近处水深合适的情况下,可以不用钓太远,甚至可以靠岸非常近。太远太深了则水太凉。
关于天气对应水流速来选择钓位的体会:
高温天气或大晴天,可选择一个水流速偏快的钓位。 在一个水底明显有流动的水域垂钓会更好一些。 具体反映到漂像上,就是要求这个地方有微微走漂的情况出现。 流水除了有高氧的特性,还有低温的特性。 在这个天气里,温度和氧是第一要素。 当然,水流太快的地方也是不合适的。
(为什么要选择微微走漂的流水呢,这是我的个人经验和偏好, 钓微微走漂的流水,相对于钓不走漂的流水更容易上鱼。 高温天气鱼虽然喜欢流水里的含氧和温度, 但它也不会无止境的在流水里逆流游动去耗费体力, 它就会在这个流水里寻找一个草丛边缘或水底坑洼之处什么的将身体尽量停在那里。 所以这个时候鱼往往是不动的,那我们就动,通过钓走漂去找它。 往往漂走着走着不走了,钩停在一个坎上了, 然后,被坎里躲藏的鱼发现,上鱼。)
低温天气或冷雨天气,就反过来选择一个水流速比较慢不走漂的钓位。 但这并不是说,低温天气的流水就一定更冷一些什么的, 而是因为低温天气的鱼比较懒,活动能力降低, 这时候不愿意在流水里耗费体力,而比较喜欢找个安静的地方呆着。 温度和氧就不一定是第一要素了,低温时鱼是比较耐低氧的。 第一要素应变为,尽量找能让鱼减少体力消耗的地方。

以试钓小鱼出现的种类和活跃度来选。 底水试钓,如有马口棱子(船钉鱼)多而且开口频率快的钓点,会是个不错的钓点。 如果餐条,螃皮多,则不能作为参考,餐条,螃皮都是非底层鱼。 马口棱子是高氧鱼类,钓起来的各种鱼最先会死掉的就是它们, 有马口棱子打前战,能部分说明水质,温度,含氧都比较合适, 并且马口棱子和鲫鱼有着相似的食性,两者常会同时在相同的地方出现。 马口棱子开口多可以表明底水的情况良好,而餐条,螃皮多并不能完全说明底水的情况。 如底水同时有一两左右的小鲫鱼则更好了,有一两小鲫鱼的地方也会有大鲫鱼的身影。 合适的天气加运气,有碰大鲫鱼的概率,就是没有大鱼也可以过过瘾。 江钓流水不同于湖里,有时候闹小鱼不是坏事反是好事,如果没有小的,大的更难搞。
有种情况的闹小鱼比较忌讳,那就是钩已到底, 而不管多小的钩和多细的蚯蚓都疯狂闹钩但几乎钓不上来的东西。 这种情况通常是钓的太近时会发生,此处的水底通常水流极缓慢而且比较浅, 而闹钩的东西以幼年4,5厘米长的小餐条秧子,2,3厘米长小螃皮秧子居多。 小号秧子体力比较弱,暂时应付不了水流,所以都喜欢躲在水流极缓慢的地方闹。 这种有巨多小号秧子闹钩的地方,通常大鱼是不会光顾的,大鱼喜欢呆在有一定的水流的水体里。
正推:小秧子闹→水流极缓慢→大鱼不喜欢。 反推:大的根本不过来→小秧子才敢肆无忌惮的在此持续撒野。
如果近处小号秧子闹,稍前面更深一点的地方却没有小号秧子闹了,说明前面水底有一定的水流了,应适当钓远。 成年小鱼也会喜欢呆在有一定的流动的水体里,如果近岸有能钓的起的底水类成年小鱼如马口棱子, 那么即使钓近也是可以的,有成年小鱼说明近岸水底仍有一定的流动。 水底有一定的流动是大鱼可能经过的地方。 如果近岸水有足够深度,底水无小鱼秧子闹钩,而前面更远一些的地方却有成年小鱼, 则此处近岸和远处都可尝试。 这里有可能近岸也有大鱼路过,而且一般是从有成年小鱼的那股水流里拐进来的。 总之,从小鱼推断钓点有没有大鱼,要看小到什么程度是幼年还是成年的,是不是底水类的, 钓不起的秧子疯狂闹钩的钓点要放弃。
有4-5厘米长的小餐条秧子,2-3厘米的螃皮,特别是有N多4-5厘米长的小黄颡苗的钓点应马上放弃。
在一个能连续钓到数条一两以上小鲫鱼的钓位,一定会有大鲫鱼存在,能不能钓到只是时间问题了。 但如果都是不到一两的麻将鲫鱼,则这个地方轻易不会有大鲫鱼。 在有鲤鱼吃食的季节里,有大鲫鱼的钓位也经常会有鲤鱼路过。
如满足以上某条件下,又能看见钓位附近的水里伸出一些树桩,篱笆尖尖, 插在水中的大棍子什么的,则有可能涨水前是一个人经常去的场所,丢弃东西的场所或菜地。 此类地方水下也许有不少人工好地形或躲避休憩好掩体, 比起一汪江沙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当然是为鱼儿更喜欢停留的地点了。 只是比较需要注意挂底的问题。
等到了7,8,9月,小鱼逐渐多了,水涨起来了,有草有隐蔽物的好钓鱼的地方也更多了。 这个时候的选位就相对容易一些了。留待回头再讲。 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5,6月的选位,找小鱼(成年底水类)是其中一个参考。 因为5,6月还没有漫滩,江边大部分地方仍然是急流光底,适合停鱼的好地形好水流是很少的。 找到了成年小鱼就等于找到了适合停鱼的地形和水流,大鱼自然也有机会。 而7,8,9月漫滩后,就不要找小鱼了,而应该尽量找没小鱼的地方。 因为这个时期小鱼是非常多的,小鱼太多的地方大鱼就不爱去了,也会让人疯掉的,。
需要回避的几种地形:   1,岸边为大面积的人工水泥斜坡。 岸边没有泥沙的存在,导致水质太过清澈, 人影目标太过暴露,没有休憩掩体也没有天然食物存在,不留鱼。 此类地形基本上没有鲫鱼和鲤鱼存在,除非水中仍有很旺盛的野草。 2,频繁搬运货物和走人的码头左右。 此类地形由于过于人声嘈杂(长期的),基本没有像样的鱼存在,即使地形看起来很完美。 3,除了沙子和泥巴寸草不生的大面积光秃河岸。 此类地形,即使淹水漫滩了,鱼也没有什么可觅食的,没吃没喝的。 更缺乏基本的风景美,人都不想呆,况鱼乎。
“钓草”的判断: 不管是长江还是汉江,涨水的季节必然会淹没岸边大面积的草地或芦苇。 而这些被淹没的草里也必然会形成鱼窝,如何判断什么样的草里有鱼呢?
一,要看草的密度如何, 是密度太高的死死的一片还是三五成群而中间有间隙的。 死死的一片密度过高的草,虽然是很大一堆,但鱼在草根间钻行比较困难, 其间也没有露出的泥地可供觅食,鱼就不会进去。但在草的边缘下钩有时候会有效果。
二,被淹没的草必须留有一定的草尖仍然冒出在水面以上。 说明这个草是才淹不久的,鱼灰比较喜欢去那里。 而全部淹没在水的草里,鱼相对少一些。 因为这种情况部分说明这个草被淹的时间较长,腐败度太高七零八落,失去了藏身觅食的作用。
三,看这个草所在的位置水流穿行速度如何。 在春末温度比较低的时候选位,如果能看见急流从草丛里轻松横贯而过,或者走漂比较严重, 这样的草里鱼会比较少,或者根本钓不到。 太快的水流在低温天气里还是很冷的,鱼不是很喜欢,也没有足够体力或没有办法停住。
完全被草围得水泄不通的水面,不流动的地方,一般都是很浅的。 习惯了江水高氧环境的鱼会缺氧,轻易也不会进去的。
在春末夏初,比较好的就是三五成群的草丛,有间隙有泥底露出,能方便穿行和觅食。 并且不怎么挂底的地方,水即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死,要有微弱的流动。 这个时候草丛的主要作用是产卵和栖息。
到了盛夏,就要改变一下了,近岸的草丛里水不怎么流动,温度过高,鱼也不爱呆了。 这时候反而要找水流穿行比较快的草丛了。 此时鱼的活跃度高,喜欢呆在比较凉快和高氧的流水里。 这个时候草丛的主要作用是乘凉和觅食。



钩线: 个人觉得江钓传统的一根线的单钩比较好。 漂可以用翎毛或小台钓漂。坠用铅皮或保险丝望线上卷, 用太空豆把缀固定在离钩约5厘米的地方。 但不知道什么时候江里玩手竿的人大部分都改用子线双钩了,个人不是很喜欢。 不喜欢的理由是,水底杂物多的地方双钩更容易挂底, 岸边有草的地方上了有分量的鱼后望回拖的时候另一个钩容易挂草, 看到好几次人家这样跑鱼的了,好容易钓了个大的, 遛到草里挂住了,一停顿一松弛鱼跑了。 看见玩双钩的人蛮多都学的土台钓,双钩,子线15厘米, 可是江里水经常是流动的,玩悬坠是会走漂没法玩的。 所以最常见的情况是,那个土台钓的样子是有了,而绝大部分情况坠都是沉了底的, 土台钓在坠沉底的情况下,鲫鱼送浮时需要将15厘米的长子线全部向上拉起绷直并带起铅坠后,漂才会上浮, 也就是说,鲫鱼吃土台钓的钩,起码要含着饵往上游很长距离,将饵上送至离底12-15厘米的距离,浮标才会出现上送信号。 而传统单钩只需含饵入口,基本这时饵已经离底3-5厘米,浮标即出现上送信号。相比较,土台钓的信号迟钝可想而知。 在不怎么流的地方比如江边的沟,可以钓悬坠。 但水流和地形。。。想做到什么一饵到底一饵轻触底的什么的很难。。。 小闹鱼也很多,双钩的上面的一个钩经常被离底小鱼闹,很没有意思。 我经常在钓大鲫不亦乐乎的时候,旁边玩双钩的人一个劲上旁皮,而他也是想钓鲫鱼的。 所以江里用双钩其实并没有实质性的加大上鱼机会,反而减少了安静的等底水大鱼的机会。 小鱼吃上钩频繁的提竿,对大鱼还是有影响的。 有时候,能钓到好鱼的地方往往鱼又很讨厌的,好好的平底子它又不爱去, 总喜欢去些希奇古怪的地方,那些地方水底要么有树枝,要么有乱石堆, 要么有很多草。但这些又确实是所谓的鱼喜欢去的地方,挂底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在江里钓手竿,可准备至少3副线。 想钓小鱼或小鱼多的地方用1号线,2-3伊豆钩,方便小鱼进嘴。 想碰碰大的,就换2号线3-4号伊豆钩,或1号伊势尼。 另外还要准备一副大力马线,粗钩条钩,专门在鱼多但偶尔挂底的地方玩。 挂底以后很多人喜欢刷刷刷的先扬几下竿,试图用爆发力将钩弹起来。 这样扬竿的动作,对摆脱挂底并无太大帮助,该挂死断线掉钩总是要断要掉的。 可是这样的行为惊窝子特别严重。 本来水底下是有一群鱼的,挂底一般都是挂到水下的草梗上, 扬竿的动作会使线牵着草梗一惊一乍的。 水底的草梗又多数是一丛丛的,纵横交错,动一根会带着一片都动。 上面扬竿刷刷刷的拉,水底的草就跟着哗哗哗的大面积成片抖动, 就象草中出现了什么大家伙一样,鱼马上全部都吓跑了,毋庸置疑。 大力马线非常结实,只要轻轻收回竿,手抓线静静的望回用力, 就可以带起来了,大不了断钩重新绑,线是不会断的,且对水底的鱼窝影响不大。 准备大力马线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有时候细线玩着玩着挂底断线从头断了,连常用的漂都掉进去了, 这个时候换上大力马线组,甩过去可以把细线连漂一起挂住扯回来。 这些是常用线组。
漂坠比例: 坠要比普通情况下适当加重,漂也跟着加大。 流水的上下层水流速不同,经常变化,时快时慢。 漂坠的配比,以坠能到底,且水流的不急时坠沉底不动而漂能站稳,流的急时坠能跟着漂缓缓平移为最佳。 这时候,底水鱼有机会吃食,而缓缓平移又可以自动找逆水鱼,加大机会。 坠过重,漂过小,如上层水急快速横着打漂,漂却带不动坠横着走,漂就马上斜着闷进去了,看不了漂。 坠过轻,漂过大,如下层水急,坠就无法到底,鱼无法咬钩。如上层水急,漂就横向移动的超级快,鱼跟不上。 在选钓位时如果觉得水流比较快,可以找一个位置先观察一下。 如发现水变缓的时候可以马上先随便用一套钓组下钩钓底, 多伸几竿,看有没有鱼咬钩,不管什么鱼,有鱼再来现配漂坠都可以。
配的时候应先定坠后定漂,用坠原则当然是宁轻勿重, 以坠重沉底后底水的流速冲不动为合适。 这么说的理由是,有时候坠轻了一点的话, 即使把漂拉成斜的或平的让坠沉底的不能再沉, 铅坠照样在水底的急流滚着走。 虽然这个急流不是所有时间都有而是一阵阵的, 但这一阵阵的急流经过时间内如严重走漂也无法垂钓。 配个稍微浮力略大的漂,可用翎毛漂或小台钓漂。 这样上层水流急的时候漂可缓缓带动坠而不闷水,不急的时候漂也稳的住。 漂当然是多带几个,底水略急时坠重漂用大点,反之用小点。 坠用铅皮来配。开始多卷一点,一点点剪轻。 确定钓位后反复扔进去试配比,组合一套合适的再开钓,一天心情好:) 一直朝一个方向流的很快的地方就不用试了,不是好地方。
如果水流不急建议用翎毛漂,空钩半水浮力比重力略大露红头。 钓的时候根据水流情况拉到露出一根或两根黑线,则到底。 优点是在长江里用,对小鱼的各种信号较灵敏。 但翎毛漂缺点见风摇摆,水太急则闷水不见了。 如果水流比较急到选用的翎毛漂怎么调都闷水,就用小台钓漂, 但空钩半水浮力要略微小于重力,可缓慢全沉即可。 钓的时候根据水流情况根据习惯拉到露出2-4目,则完全到底。

抛钩找鱼: 在配好漂坠正式开钓后,水流如突然变的特别急,漂随水漂移过快。 根据流速情况,临时把漂下拉5-15厘米,望岸边浅一点地方投。 或漂上拉10-20厘米钓原位,延缓漂的闷水速度。 水慢了再马上改回去钓原位。
如发现眼前钓位本来有波浪的水面突然稳如平镜一面,这个时间一般维持一分钟左右。 马上速度补一把窝子扔进镜面理,换大一点的红蚯蚓扔到镜面水中,有大鱼机会。
流水抛钩不要固定在一个点,前后左右多点抛。漂渐渐流远了以后就拉起来重新抛。 抛进去的那个点,部分决定了坠会下沉到水底哪股流里,坠望哪里走,一定时间内大致是相同的。 流水鱼喜欢接口,如果一个点抛钩经常有接口,说明对应水底那股水流短期内停鱼合适。 这个时候就专门望这个点抛,如果水流变了没口了。换个点继续。
如水流不急,可打窝子如湖塘般钓固定钓点不用到处抛。
一般情况,流水钓底的钓位,远一点地方水很急,近了一点又很浅。 4米5手竿是比较合适的。
因为漂坠是半流动的,如水底无树枝和石头杂物用1-2号线。 如有,容易漂过去挂死钩,换钩耽误时间。 这时候建议用正品的大力马线,粗钩条伊豆或伊式尼钩。 粗钩不容易拉断,如果钩拉直了一点,在石头上用力一抵就可复原,不影响本次使用。 挂底后不要逮竿,扯线即可保钩。80%的挂底都搞不赢大力马的。

流水打窝:强烈建议长江里也要打窝子。 窝饵要选重的沉底性好的能快速到底的,用麸子粉子之类的东西一冲就没有了。 推荐加浓重香料配制的酒泡大米,主诱鲫鱼,兼顾鲤鱼。 酒米快速沉底后,虽然也会被水流冲着走,但大米本身的梭形构造比较能化解水流对其的冲击。 在有持续水流的地方,江里水底的泥底表面也通常是不平整的。 这种地方的泥底也通常比较硬,(表面游离的软泥都被冲走了,剩的是硬泥) 而且表面有很多大小坑洞(镶嵌在泥里的小石头被洗掉后形成的) 又或者有草根,烂树桩的水底, 米一旦被冲到这些大小坑洞里,草根树桩间,就可以停留下来了。 剩下的,不管水如何流,左流右流还是原地转圈, 水左流米望左冲,鱼若零星拾得后,会逆流从右找过来,水右流反之。 江边流水多有小洄流,所以冲到右边也不怕,一会又会冲回左边了。 窝子总会在钓点附近转来转去,即使散的太开,这一条边相对于无窝子的水域留鱼更好。 我们还可以通过水流不急时的续窝来进行二次集中。
流水窝子要在两个情况下即时补。 小水流是大水流经过而造成的,大流一股股的变化,间隔总有个10来分钟,至少5分钟吧。 所以小水流也是有稳定的相同的变化间隔的。 一是不流突然变流(不走漂突然走漂)的一开始的时候撒几把。 这时候下游不远处稳水区的鱼也会突然被变化的水情被迫重新活动起来,顶流而上而经过钓点。 这个时候补的效果是最好的。 流起来以后,水流一般有10来分钟都是一样的情况。中间的时间就不要撒了。 中间时间撒的话会把已经进钓点区域的鱼弄跑,米撒出去都望下游流,钓点的鱼看见水上来新食,去追食就乱了。 二是流水突然不流的一开始的时候撒。 同理,不流的时间也会有10来分钟。这个时候窝子撒进去,存留在钓点里的量会大一些。 本来在顶流游动的鱼也会停下来,这个时候如果窝子有食,聚鱼的可能性大一些。 不流的这段时间中间倒是可以反复多补,以无口少口多补,多口不补为原则。 (“下游”是相对于水流方向来说的,不是长江东去的下游。)
个人以为,江中钓鱼,特别是鲫鲤,是必须要打窝的。 钓江鲫鲤并不是单靠所谓的“守”和“运气”。 守能守得来个什么呢,要主动出击。
为什么用香料酒米打窝的另一个原因: (转一段我另一个关于窝子帖子的内容) ----------------------------------------------------------------------- 个人认为窝子味道的传播是利用【液体】散味。(本人观点) 在水中,液体味道的传播速度和距离必然高于固体。 不管看似多静的水中,也是有水流交换的,如冷热上下交换,上下层反流,风的影响,鱼活动的影响等。 流水中就体现的更明显了。 因此有些窝子才需要“泡”。 具体细分的话,泡窝子的“泡”又分为“泡出来”和“泡进去”。
有的窝子成分,天然的,中药的,各种植物型的,它的诱鱼成分的香味存在于本身。 但是这些东西本身是干燥的固体,如果是临时加了水或酒马上投入水中, 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泡出味,这样效果就来的慢,远处的鱼短时间感觉不到。 如果提前泡它一段时间,就能把味道浓浓的泡进用于调制它的液体里。 窝子入水后,这些带有香味的液体随着水的液体运动,短时间内就传播的很远。 鱼远远感受到液体味道,必然会追寻源头而至。 此为“出味”。
另一类成分,如合成香精粉末,液体小药,已配制好的药酒。 香精入水即全溶,小药和药酒本身就是一入水马上就能快速散播的液体。 但这样的快速传播又太过了,因为它流失的太多了。 流失以后,窝子里本身存留量就很少,鱼在窝子里感受也不强烈。 所以也需要泡它一段时间,利用吸收能力好的大颗粒的如米,小米,麸子,天然颗粒等作为载体, 把这些香精,药酒什么的,深入的泡进载体里去。 这样既能保留这些液体的精华在水中传播,同时又能利用这些载体存留一部分味道, 使其成分在窝子里存留时间更长,使鱼到了窝中发现,哦,原来就是在这里呀。 此为“入味”。 -----------------------------------------------------------------------------------------------
江里唯一的好处就是不需要太担心窝子里配方的比例问题, 要是就是能明确被感知的味道分子而已,流动的江水自然会快速的稀释它。 因此在长江的流水中,用提前泡制的浓重的香料酒米打窝。 可以起到利用水流带着香精香料蜂蜜曲酒等的强烈味道分子迅速散播诱鲫鱼的效果。 同时能保留窝中的载体存留量和气味延续。
流水鱼本身就在不停的游动,随机性很大。 但江鱼恋窝子也是蛮特别的,一旦发现一个点附近有吃的,它死都要赖在附近到处找。 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有体会,江里很容易反复被同一条鱼骚扰,一次冒搞起来,再丢下去还是它在搞。 比如口少的时候突然有一条反复闹,情况特别明显。 流水窝子散的开不要紧,流水里食少,鱼吃到一两颗米会刺激它到处大面积找三四颗的。 找到找到碰到蚯蚓就该他倒霉了。
钓饵,长江里钓鲫鱼用红蚯蚓就可以了。
以上是流水钓底的的一点不成熟的心得,踩水钓就不说了。 --------------------------------------------------------------------- 以下是在垂钓中随时得到的新体会,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但可以一试。 经常补充更新:
浑中钓清,清中钓浑。 浑中钓清--如果江边一条边的水都很浑,沿着走却能找到选一个水清的位置,可以一试。 水清说明一是缓流区,冲刷力小。二是底子好,游离泥沙少。适合停鱼。 清中钓浑--在这个清水中如果出现隐隐的黄水,可以望黄水里抛钩。 黄水的原理不太明白,但貌似是出现了小旋涡,或水流交错产生的。 个人经验这种水流的边缘有鱼。
流水鱼的温度和阳光问题。 前面已经说过,钓流水的含氧高。此是一条优势。 其他方面可以通过鱼的活跃度来观察,如鲤鱼鲫鱼翻,小棱子抢食等。 这些在个人经验看来都是开口好的迹象,鲤鱼不翻了,棱子不咬了,鱼也难钓了。 长江不同于小湖小塘,小湖塘的鱼的生理特性往往受局部小环境制约,与鱼谚背道而驰的情况时有发生。 而在江里,广阔的全天候水域使鱼的生物规律大方向十分稳定而细节却富于小变化。 因为丰富的水情环境使得其有变化的好资本。 江里地方大了去了,鱼可以说是哪里舒服好哪里去,此处不留鱼,自有留鱼处。 所以江鱼又基本全天开口,前提是选对位置。 比如现在6月份有时候上半天27,8度不到30度的好天气。即使有点小太阳也是不错的。 阳光虽晒人但对水的穿透力还不强,人就得打伞了,但鱼的感觉并不强烈,还受的了。 水温没测过但估计总比气温低点正合适。 阳光不强烈的时候,个人经验中甚至60,70厘米深的近处反而比1米2,一米5深左右的远处出鱼要好。 超过2米反而没有鱼了。 可能因为长江的泥沙比较多,水底能见度不高,鱼都喜欢望浅处跑,看的更清楚。 同时近处的水流相对要缓,水底被淹植物的腐败度相对较低,鱼喜欢停留。 到了中午34,5度,又不同了,同样得打伞,但阳光对水的穿透力就不是一个级别了。 流水里经常交换水流,气温高不高就不是最主要的了。 而气温高的直接原因---阳光直射---强光线是鱼是非常的不喜欢的。 鱼一旦停口,原来的位置就不要留恋了,它们肯定都受光线刺激转移阵地了。 选择换个钓点是上策。
不建议所谓的江钓打一枪换个地方,钓点换来换去,浮子不停的调,搞不好还到处挂钩。 就算沿江走500米路试吧,已经很累了,有480米可能都是废路,一样的水情。 而且还不能深入了解某一个点的水情地形,走马观花收效甚少。 看准一个好点,守着半天甚至干脆一天,验证自己的观点。才知道这次是对是错,下次好汲取经验。
关于香料酒米打窝的说法,因本人喜欢江钓鲫,鲤,香料酒米目前看来只对这两种鱼有效果。 此类窝子引不来其他鱼种。想钓江鲫,鲤的朋友可以尝试。 一般情况,钓位选好后,对路的酒米窝子打下去,半小时内应有小鲫吃钩。 有小鲫频繁出现的地方,有大鲫概率,有大鲫出现的地方,有鲤鱼概率。 如果钓位内无小鲫,大鲫和鲤鱼的概率就很小。
漂象: 在水流不是很急的地方,小鲫一般是标准的送漂。 在水流比较急,波浪比较大的地方,小鲫漂象常见有连续点动或闷漂两种,送漂相对少一些。
大鲫常见漂象,是轻轻点动几下后缓慢送漂或缓慢闷漂,比小鲫慢,钓中对比即可发现差别。 但大鲫送漂容易和大参条送漂混淆,大参条的送漂感觉上带着几分轻浮,间杂着不规则的上跳感。 大鲫送漂沉稳,有种金箍棒入云上天庭的感觉,只可意会了。:) 江里小鲇鱼秧子和小鲤鱼也经常送漂。 虽然大鲫送漂更缓慢一些,流水里有时候还确实不易识别。 所以对待送漂鱼要抱着宁可错杀1000的心态去提竿。
另一种大鲫漂象很怪异但在长江的流动水域里常出现,需要重点留意。 漂没有吃食迹象或只轻点了一下,无缘故突然上升或下沉一两目后一直不动了, 而漂的相对位置一直在原地并没发生变化。 经常看不出鱼吃食,拖起来换食却发现上了个特别大的,个人经验有非常多次都是换蚯蚓意外得大鲫。 更因为忽视了这种漂象轻轻提竿而塌了很多条手感沉重的东西,十分可惜。 个人分析应该是某些大江鲫太直率了,嘴巴够大一口把钩吞了却懒得游动的结果, 目数变化的原因,上升一两目不动了是已经离底进嘴了, 而下沉一两目不动了则是鱼一下子吸的太深了。都需要留意。
几两到一斤的小鲤和大鲫漂象类似,也是缓慢送浮或缓慢闷浮,但是前期吃口漂的跳动大一些,象闹小鱼。
以下几种特殊漂象有可能是鱼吃食:
水流未变的情况下,本来随水流缓缓移动的漂突然停住不走了,但漂无跳动现象, 有一半可能是挂了水底的坎,但也有一半可能是被鱼接住了呆在水底屏障内原地不动造成的。 挂坎的情况,漂会慢慢的闷进水中。而鱼接后,漂一直不闷水,原地停留达10几秒,这种情况提竿有鱼。
水流未变的情况下,本来随水流缓缓移动的漂突然改变移动方向,反方向或前后方向移动,但漂没有下沉。 此类是体形小的鱼吃钩后微微离底游动造成的,提竿有鱼。
如果江中起了浪望岸边打,浪会打着漂一沉一浮。 有朋友说浪一来经常把漂打的看不见了,不容易看。 其实浪中看漂并不难,打的看不见都不要紧,只看浪的节律是否和沉浮的节律吻合。 浪是一波波的,波峰是突起于水平面的,经过时间长,波峰与波峰间的间隙是凹陷于水平面的波谷,经过时间短。 所以浪中漂的运动的感觉一般是波峰中水线不够闷三拍,波谷中水线过剩浮一拍。 所以此时如果漂突然闷进去不出来了,而波峰波谷的节律未变化,理应浮一拍的没浮。 此情况就不是浪的原因,是浪中看不出明显的前期吃口,直接显示被鱼拖了。 浪中看漂,不看眨不眨,只看波谷中那一浮有没有。不浮了就是有鱼了。
关于江钓中水深的选择,天气影响,含氧量的几点特殊体会和理解:
本人经常在多天连续作战的江中垂钓时发现一些看似非常反常的怪现象。 那就是在有的钓位,热死人的天气总可以上大鱼,舒服死的凉爽天气总钓的少一些。 或者某天看似一个水温非常合适的一米6,一米8深的水没有什么鱼, 70,80厘米浅水却钓到了大鱼。 这是什么原因呢?仔细想来,分析了几个不成熟的想法。
为什么凉爽天气钓的少,浅水比深水好?
我的理解,江中诱鱼从进窝到吃饵,是“远处靠嗅觉,近处靠视觉。” 前面说过,因为江水的流动性强,窝子损失量大,必须用强烈的味觉刺激来打窝才有效。 浓烈的味道借着水流望下走,使下游远处的鱼仅靠嗅觉远远就能感受到窝子的大方向。 如果不这样做,鱼是很难靠视觉感受到远处窝子的存在的,因为江水很浑浊可见度不高。 但鱼进了窝子以后,如何发现你具体的那枚钓饵呢? 这个时候就反而要靠它的视觉来精确制导了,流动的水体中,靠嗅觉去命中具体的钓饵很难。
所以,在天气太“好”的情况下,如阴天,多云天,小雨天,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在钓的比较深且江水比较浑浊时,阴天,多云天,小雨天的阳光不够, 会出现鱼靠视觉轻易发现不了钓饵的情况。 换个说法,在阳光穿透力不强的情况下,钓的深未见得是什么好事情。
说到视觉,可以具体的举个例子,比如刷参子,先也是要进行味诱的。 但参子群诱来以后呢,是典型的靠视觉索饵抢食的。 通常情况下,在阳光太强烈的时候,钓水面是刷不到参子或很少的。 (前文说过,鱼不太喜欢强烈的阳光直射。不管什么鱼都差不多。) 这个时候钓离底或钓半水反而大参子很多。 到了傍晚,离底就不行了,要钓水面了,天越黑越望上走,因为水下面已经完全的看不见了。 而一个比较明显的阴天里,钓离底通常就没有钓水面20-40厘米深好钓了。
我们要讨论的不是刷参子,是要说明----在浑浊的流动的江水中, 需要“合适的阳光”所能穿透的“合适的深度”两者结合起来, 既避免阳光直射又有良好的可见度,创造合理的视觉条件,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因此,深水钓位钓热天或钓晴天,或者阴天多云天选浅水钓位, 不去考虑所谓水温的问题,(事实上阳光对流水温度的影响也不大)在江中反而更有效果。
那难道真正的好天气反而不好钓吗?肯定不是这样!!
试分析:长江中钓鱼有两个缺点,一,鱼的密度不大,二,地方太广了。 假设,某天天气好的时候,如一个30度的多云天,阳光温度风向都很适宜。 鱼随便都可以呆的很舒服的地方就太多了,鱼的密度自然就分散了。 这时候你精心选择了一个芦苇好钓位,是很好,但鱼也许今天就是懒得过来了。 浅草里,光水里,鱼觉得今天这里也很舒服。 天气好鱼是很爱咬钩,但密度小了。 如果加上可见度不高,钓获就相对差一些。 而在所谓天气不好的时候,如一个39度高温的强烈阳光的大热天。 鱼能呆的地方就变少了,浅草完了,光水完了。 鱼迫切需要找更舒服的地方,于是鱼的密度相对望有遮阳能避暑的地方集中了。 这时候你的芦苇深水好钓位优势反而能体现出来了。 即使鱼太不爱咬钩,但密度却补足了这个缺憾。 可以说,是鱼的密度造成了好钓或不好钓的错觉。 也可以说,真正的好天气里,鱼只是爱咬钩而已, 而天气好坏在具体环境里对钓获的影响也是相对而言的。
因此这些特定情况下所谓的反常现象,可能在长江里却是正常现象。
最后说含氧。我一直认为江鱼对含氧也是有需求的。但有人说,江里流水里是不缺氧的。 这话没错,但正因为不缺氧,长江里的鱼习惯了比较高氧的环境。 本人曾经把长江里的小鲫鱼都丢在一个小缸里养,今天丢一个,明天丢一个。 半个月陆续丢了20几个,都活的好好的,只是略微不太活跃爱动,因为氧气不充足。但毕竟漫漫适应了。 有天我给他们加了个气泵改善环境,鱼都变的活跃了。过了几天,我又加了个过滤气泵,鱼欢的不得了。 有一天停电了,10分钟不到20几个小鲫鱼全部翻了肚子死了。 这些本来一个气泵都没有也不死的鱼,习惯了两个气泵的氧吧生活,须臾离了气泵就活不了了。
鱼对氧的需求,在长江,鱼塘和金鱼缸里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是以他长期习惯的环境来参考的。 如果是同一个标准就行的话,这个大湖如果开口,另一个小塘也应该开口,但事实不是这样。 但一个坏天气里,鱼塘里鱼闷的浮头了,江里的鱼一样会不舒服,只是反映程度不同。 所以在江里,一样是要找看起来含氧更高的钓位,水流和天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