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清风不识字 于 2014-5-24 07:31 编辑 水比较流的时候,“比例”很重要。
能够进行垂钓的走水,是“上层走水”。是起风或上层水流速度加快造成的。 它的情况是-----上层水横移(或风带着水动)→水带着漂横移→漂拽着坠跑
不太适合垂钓的走水,是“下层走水”。那么不管你怎么调,坠都在水底飞快的滚。
那么在这个情况下,坠要比普通情况下适当加重,漂也得跟着用大一点。 这个时候,去考虑它的目数,是很盲目的作法。
流水的上下层水流速不同,经常变化,时快时慢。 漂坠的最佳配比,以坠能到底,且水流的不急时坠沉底不动而漂能站稳, 流的急时坠能跟着漂缓缓平移为最佳。
这样底水鱼才有机会吃食,而缓缓平移又可以自动去找逆水而来鱼,加大中鱼机会。
坠过重,漂过小,如上层走水急,快速横着打漂,漂却带不动坠横着走, 漂走几下,就马上斜着闷进去了,看不了漂。 记住这是主要漂小造成的,应该换大漂再加铅了。
坠过轻,漂过大,如下层走水急,坠就会乱滚,鱼无法咬钩。 如上层走水急,漂就横向移动的超级快了,鱼对这种情况是不咋咬钩的。 漂大了坠轻了也不好。
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件事------长江里(或其他地方)钓底钓起来的底水白条,都很大很肥。 而且,经常是其他小鱼闹的很欢,突然来了一群底水大白条后,小鱼就不闹了。 然后窝子里开始翻鲤鱼泡了,可是底水白条还是会继续咬钩,似乎一点不怕鲤鱼的样子。 然后不久后就钓上了一条2,3斤的大鲤鱼。
或者说,在窝子里有鲤鱼而没有其他鱼的情况下,有没有发现底水的大白条却不受影响? 底水大白条似乎和鲤鱼有着一种共生关系。反正鲤鱼一般也不吃它。 为什么大白条爱下底水呢??俺认为。。。。

 
底水大白条会跟着一些大型鱼类,在大鱼掘底进食的时候趁机抢夺被大鱼翻出的碎屑。 是一种寄生行为。这种习性是后天机缘性获得的,不是所有的白条都如此。 鉴于在长期的实战中发现大白条和鲤鱼几乎同时出现和消失, 我暂且凭想象做出这个有待历史证明的推论。 

漂斜着闷不见了的走水,一般是上层水走的快,漂小或铅大,下层太重带不动。 漂的自身浮力又不够,不能强行冒头造成的。
打个比方:走水如起风,一级风,小草微微颤抖。 三级风,小草被吹斜了,小树还是直的。 五级风,小草倒了(闷漂了),小树斜了。 七级风,小树也倒了,可大树还是直的。 铅足够重的情况下,他们的根是固定的, 那么漂能不能强行冒头让你看漂,就取决于你用的是小树还是小草了。
 
如果漂尾并不下沉或斜着没进去,只是飞快的横着走。 这种一般是漂大铅轻造成的。而且,很多时候,是下层的水底和上层整体在走水。 这种情况,鱼咬钩就更少了。 这种情况的解决办法是加铅不换漂。直到他稳住。 稳不住的继续换大钓组。 如果改换了钓组,增加了铅量仍然没有改善,我的建议是考虑搬家。
 
水很流的情况下,即使反着来的调2钓4都不好使了,干脆就玩重铅钓法吧。 所谓的重,其实一点也不重。它可是流水钓大鱼的利器。 也是我钓大家伙时用的最多的调漂法。 重铅钓法,只需掌握一个原则就是漂下沉的速度。 在这个速度范围内,水下状态一定是8字环触底甚至离底的。 配合短子线,其综合稳定性和灵敏度不言而喻。 宁求真稳,不求假灵。
 

重铅钓法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在底子状态很差的高低起伏的水底环境。 因为抛竿准地度的差异和流水,风速的关系,你不可能永远抛到一个点。 而且在流水野钓中,永远抛到一个点也没有绝对的必要。 有时候甚至就必须在窝点前后左右多点抛竿,以达到人找鱼的目的。 只会抛满竿的后压水线的人是玩不好流水野钓的。
重铅钓组,只要抛竿到位后露出目了,那么它永远是到底的,只是目数的多少略有不同。 很多时候,你想讲究精准的目数是不现实的。连底都找不到,谈什么目数。 而重铅钓组,一边垂钓,一边可以很直观的“看”到水底左边高多少,右边低多少,前面深多少。 就和玩传统钓一样,不存在什么找底,永远可以到底的,而且可以顺便把周边地形都探一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