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并继竿的概念:
    并继竿,字面上是每一竹节横向摆放的钓竿(继就是我们说的节)同理,振出竿就是各节可以套在一起放的,竿尖向下,轻轻抖动,各竿节就可以出来,再加以固定就行。好的振出竿,抽出前后堵,用嘴吹气就可以让杆子平顺的展出。
  那么引申出的意思,并继为我们说的鲫鱼,(日本钓者用来钓体长超过40cm的深水鲫鱼),振出为我们说的鲤鱼(咱们叫大体型鱼)。     按照连接方法上的不同,我们就是叫插节和抽节,其实我们的叫法是比较直接和准确,日本叫的比较有内涵,这从给杆子起名字就看出来了,日本很崇尚中国文化,中国风搞的比中国还中国,例如:凛刀、胡弓、凌匠、六华仙、枯法师、孤月峰鬼武者梦弦岚山,哪一个没有意境?哪一个不值得细细品味?
  反观我们自己:霸王枪金箍棒战神如意鲤等等,要不就是山寨过来的鲫刀鲤刀(凛刀)超细峰(孤月峰)黑纹鲤龙纹鲤(波纹鲤)等等。目前只有光威在这一点上开始有改善,无法、悍将等等,个人认为中逵、八仙等名字创意不错。鱼竿做不过他们,起个中国名字咱们还整不过吗?
  (二)并继竿的内涵:
    相信很多朋友对并继竿的认识是:根本和振出竿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较软而已,用法上没有什么二样,只是竿的结构和连接上的不同,品质的象征,土豪的名片。
    这个认识我不加评论,如果你只是选择用来收藏或炫耀的话,本人不推荐你选,因为好的振出竿价格更贵,比如限量版红虎(全球限量88套),如果您是选来用的话,又不能太盲目。
    其实并继竿真正的内涵是:一竿一世界,一竿一性情,一竿一人生。犹如高手用剑,从铸铁到树枝的返璞归真境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并继竿的起源,源自于古时我们老祖宗所使用的纯天然的竹子制作的鱼竿,就是我们常见的竹竿,利用竹子天然具备的特性来钓鱼。
  可是我们后辈没有继承发扬这个精髓,反到让日本学去并给与创新,并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创作出来很多让钓鱼人痴迷,让收藏者垂涎三尺的顶级奢华作品.
  其中有一些我们知道或听到的顶级纯手工打造的杆子---纪州和竿,全部纯正竹材打造,此竿每一节都需要按照不同的使用要求而选择不同特性的竹材,竿稍选用7年龄“真竹”,而且是背阳一面的;二、三节选用“高野竹”,手把选用“矢竹”,组合在一起,反馈力、弧度、曲线才是完美的,每一只竿都是第一无二的,堪称“竿中极品”,集观赏性、实用性于一身,饱含几代工匠的心血,堪称“一竿入魂”.

    而据我所知,此竿国内不超过30只。更重要的这不仅让我想起来我们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我们用火药放烟花,日本用火药炮轰我们。我们现在还在不得已去花钱购买很多本就源于我们自己的很多东西,鱼竿也是其中之一啊,题外话。
    那么并继竿的内涵是什么?举几个例子,比如您是刚入并继门槛的新朋友,那么仙竹、星法师、师道鲫,刀春、胡仙升等等,就像不同的风味小菜,让你多品尝并继餐桌上的风味,好比试菜,让你尝尝味道,看看合不合您的口味,概括起来:进门尝尝、爽就点菜,不爽就走;
    如果您已经坐下点菜了,那好,假如您是性情豪爽的东北爷们,那么强悍的胡弓、烈火这种味觉冲击直来直去的硬菜,就非常适合您的性格,概括起来:直接、有效爽口;
    如果您是追求品质,温婉含蓄略带小资的江南绅士,那么荒法师、鬼武者、影弓等委婉而不做作的品质,就是您杯中的卡布奇诺,概括起来:静谧、谦恭、不喧哗。
    如果您是在外光彩照人、在内品味高雅的成功精英,闪光、枯法师、六华仙等等流光溢彩、高聚华灯的高调,就是您手中的古巴雪茄,杯中的82拉菲,概括起来:实力、脱俗、品味。所谓一人一性格,一竿一世界,例子举不完,篇幅关系,大家见谅。
  (三)并继竿的魅力
    所谓魅力,就是并继竿为什么让钓鱼人如此着迷和上瘾的原因,就好似春风扑面,佳酿扑鼻,美女沁心。首先,轻盈纤细的竿身让人爱不释手,即便18尺的长尺寸,也只有80克的重量,短尺就更不必说了,比顶级的振出要轻一半,加上所用钓组也轻巧,那么操作上你会前所未有的轻松,盘腿而坐,手腕一扬,轻松到点,本就是修身养性,被杆子搞的腰酸臂痛就划不来了。
    其次,中鱼后,手感清晰,能真实的感知到鱼的动作,仿佛能透过水面看到鱼,手中又好似提着线牵引这鱼,摆头、翻身,冲刺,如在掌中,其乐无穷,加上精美涂装的竿身在蓝天碧水中划出美妙的弧线,足以让你沉迷。
    最后,细线博大鱼的成就感与振出竿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抛竿就更不用说了,那么在不选择对象鱼的随意垂钓中,鱼体差距很大的环境下,并继竿的优势非常大,大小通吃不为过:来小的,线组小巧不丢口;来大的,竿体整体发力、回馈力迅猛,即使竿身整体弯下水,在水中依然可以无视水的阻力完成倒弓、拉腰提鱼的动作,就像从水底捞起一个重物一样。
    当你真正了解体会了并继竿的特性,你就会不知不觉发现出你已经到了能用并继的,绝不用振出、不能用的,想办法也要用、逼不得已才用振出的地步了。
    中国有句古话“一旦享过福,就轻易不愿意再遭罪了”,有道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