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村子
  老家的村子很小,但鱼塘还算多,村子外面是大河,里侧是四个鱼塘,把我们村子包围在里面。那时候鱼塘没人承包,是属于村子的,还没饲料,鱼也只放养青草鲢鳊四大鱼种,其他鱼种都属于野鱼。那时候鱼塘是村长管理,小孩去钓一般不会多说什么的。此为背景,交代一下。
1、辨认蚯蚓头
  第一次钓鱼时还很小,大概6、7岁的样子吧,我到塘边看人家钓鱼,手痒,就跟抢人家鱼竿要钓鱼,那人调侃我说只要能认出蚯蚓头就把竿子让给我钓。   我很自信在抓起一条蚯蚓往地上一放,然后指着蚯蚓爬的方向说那就是头。那人大呼:“这小孩太聪明了。”从此,朱家二小子聪明这句话就在村上传开了。 2、 无倒刺钩   小时候 家里很穷,一直没什么零花钱,记得那时候鱼钩是5分钱一把,但我还是没钱买。想钓鱼啊,怎么办呢,于是就把家里尼龙插秧绳小心地拆下一根来做鱼线,浮标当然是鹅毛管,鱼钩就是小号缝衣针,在火上烧一下,然后用老虎钳弯成鱼钩状就去钓鱼了,现在想想,我在几十年前就使用无倒刺钩了,自豪中
3 拟饵钓   小时候码头的石头缝里经常有一种鱼,我们这边管它叫“胡斗呆子(音)”。这种鱼不大,一般也就一两左右,但肉质很鲜,也确实有点呆,钓它不用钩,只要在线上扣一白钮扣,要码头石缝里上下轻提几下,它就会咬住钮扣被钓上来,这也算得上是拟饵钓的吧 4、 弹钓餐条   小时候我们这边有一种钓餐条的方法,就是找一竹枝,不要长,一米就够了,绑一根齐杆线,一把钩,不要浮子不要铅坠,一般情况下是拍几只苍蝇,到水边,在钩上扎一苍蝇,看到餐条后拉住钩,用竹枝的弹性把钩子弹到餐条的前方,利用餐条抢食习惯来钓,很管用,一小时钓一碗很正常 5、打窝子   我们这边管“打窝子”叫“打食塘”。刚开始钓鱼我不知道要“打食塘”,所以很难得地能钓到鱼。时间长了,知道人家都“打食塘”之后那叫一个恍然大悟啊,从此还对“食塘”研究了一段时间,菜饼那是必须的,麦麸米糠是必须先炒一下的,酒是必须滴上几滴的,为了香味还往“食塘”里加一些菜油。后来还发现菜油会不时往水面泛油花,这样能提醒自己“食塘”位置,于是后来的“食塘”里都倒很多菜油。

6、鱼杆
  小时候鱼杆都是用竹子做的,做鱼杆的竹是还是有一定的讲究的,要直,要轻,要牢还要有弹性,竹子不能太粗还要够长,以三年以上的为好,所以选竹子也是需要一定眼光的。那时候附近几个村子只有一个小竹林,所以去选竹子的人很多,选中了的就在竹子上系一根布条,表示名竹有主。现在想想那时候人真纯朴,只要系了布条的竹子就不会有人动它了,自己也想不到先砍回家收藏起来。
7、还是鱼杆
  有一次去钓鱼,看到人家的鱼杆前面绑了一节竹梢,就问为什么,那人骗我说绑的、那一节是竹扫把上的,是毛竹梢,弹性比我们这边的竹子好,不容易跑鱼。于是回家后就把自己的一整鱼杆前面截断,在前面绑一根扫把枝,然后兴冲冲地去钓鱼。你没看错,不是插节的,是用布条绑上去的。 8、再说鱼杆   记得是在九零年左右吧,竹制的插节杆开始在我们这边有卖,那时候我去钓鱼有时也会被村长赶了,于是就下了狠心买了把插节杆,回家后还把鱼杆涂上绿漆,到河边钓鱼时选芦苇丛里,把芦苇扳断伸到河里,然后把鱼杆架在上面,人往芦苇丛里一埋,不在河对面很难被人发现。
9、 鹅毛   小时候浮标是用鹅毛管做的,但那时候很不容易碰到有人家吃鹅,于是村上就经常看到几个小朋友在村上抓鹅。搞得鹅一看见我们就到处躲,比鬼子进村还鬼子进村。直到后来有了泡沫底拖鞋,我们跟鹅的关系才有所改善。   先说这么多吧,以后有机会再继续。写这东西不想很多,只希望能勾起大家对小时候水质的回忆,对我们也曾纯真过的童年会心一笑。 文章转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