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打窝
  从开始学钓鱼到现在,我一直就不打窝。就是在水库钓鱼,我任然坚持不打窝,其效果未必比别人差。在可比的情况下,我的鱼获总是比打窝的好。
  不难想象,如果窝子里面的饵料太多,鱼咬钩的概率就大大的降低。相反,如果窝子里面只有不多的一些散食,这个时候我们的钩饵就很突出,就更容易让进窝之鱼首先发现并食之。这种诱、钓合一得用饵原则被越来越多的朋友所接受,并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
  因为要打窝,所以带的东西也就多了不少,这给出门、换位都带来不便。不管你用什么办法打窝,食的落点都是一个不小的范围,这无疑给鱼吃钩带来麻烦。
  提食做窝可以把少量的饵料投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鱼更容易在很小的点上抢食,效果当然要明显些。
  不打窝并不等于窝子里面没有饵料,提上几竿窝子里面就有不少饵料。一时没有鱼儿进窝,就不要盲目的继续提食。
  在垂钓过程中,我们始终要对窝子里还有多少饵料有一个基本正确的估计,及时的保障供应很重要。
  2、怎样把鱼诱进窝
  先讲一个打猎常识,我们都知道,打猎时如果有风,猎手一定要从猎物的下风处接近猎物,否则猎物早就跑了,那是因为风可以把你的气味带走。
  其实所有的气味都是由某种传播媒介带走的,所以我们才能够闻到气味,气味的传播实质上就是某种物质分子的传播。
  换个角度来说,如果这种传播媒介不是流动的,我们就无法闻到想要闻到的气味,比方说密闭的容器里面的物质,我们是不可能闻到里面的气味的。
  还有一点要清楚,传播媒介的密度越小,流动性越好,气味传播的速度和效果就越好,这都是常识问题。
  物质的气味在空气中的传播我们都很熟悉,可是,物质的气味在水中的传播我们却有点陌生。
  明白了上面的道理,我们对饵料气味在水中的传播问题就好理解了,原理是一样的,只是传播介质不同而已。
  世上没有一潭死水,静止是相对的,流动是绝对的。我在很多水库就明显的感觉到水在流动,应该看到,水库里的水不是乱流的,它是在很多外力的作用下,作有一定规律的流动。
  我们饵料的气味也只能在这个流动方向里有效的传播,那种一个好的饵料就能把四面八方的鱼都诱来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水有一定的能见度,只有在有效的能见度这个范围内,鱼才会直接进窝,可惜鱼的视力很差是个近视眼。
  鱼塘里的水也是流动的,其规律就是:上层顺风走,底层逆风行。除了上述三种情况,鱼进窝就只有是“路过”的了。明白了这个道理,诱鱼进窝的方法就看你自己的了。

  我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事先对水的深度有一个基本了解或估计,把浮漂定在明显偏低的地方,完全按照正规钓鱼的方式搓食抛第一竿。
  因为浮漂定得偏低所以浮漂会沉没于水中,估计钩食已经到底随即抖腕提竿把饵料留在水底,适当的向上移动浮漂,搓食抛第二竿,直到浮漂出水达到你预定的钓目。
  每次移动浮漂不要太多,不要性急,一般七、八竿就能完成这个找底的过程。即使是老窝子,也要这么提上两三竿,提食做窝连找底就这样完成了。
  前面我说了,我的饵料很散,入水很不耐泡,于是我换食就比较勤。这种频频的提竿、换食、抛竿是诱鱼进窝的很有效的办法。在整个过程中,我的饵料都比较小。
  随时对窝子里面还有多少食都要有一个基本估计,窝子里的饵料不能太多。如果你感觉窝子里的饵料已经不少了,这时你可以把浮漂向上移动一点,浮漂在水里站立的时间就会延长。
  逐步上移浮漂,最后饵料全化了浮漂也不上升,这就进入了钓目大于调目阶段。这个时候,化散了的饵料任然和鱼钩是在一起的,这是一种钓法,是一种对付“滑鱼”的钓法,也是一种被动的等鱼进窝的做法。
  有人担心频繁的抛竿会把鱼吓跑,我的经验恰好相反。适当的弄点声响反而会把鱼招进窝子,除非钓点的水深太浅。我们经常有钩食刚到底就中大鱼的时候,可见这种顾虑是多余的。
  有时我也采取一些其他的诱鱼进窝的办法,在铅坠上包裹一些饵料,让其荡到钓点的上方,刚入水就抖腕提竿让饵料自然飘落下去,这种办法很容易把远处的鱼诱进窝子。
  还有就是把饵料也裹在铅坠上,按正常的方式抛竿下水,当浮漂刚好到位就抖竿,让铅坠上的饵料在离水底不远的地方(脑线长度)散落,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诱鱼进窝的办法。
  如果你用的是玉米面做的那种粘性比较好的饵料,你可以在抛竿之后把饵料搓成绿豆大的小团,隔三间五地扔向钓点,效果也很不错。用尽了办法还是没有鱼进窝,我的做法是换地方。
  在离这个钓点稍远的地方照上述办法再钓。并在适当的时候吃个“回头草”,不要“一个心眼儿”钓鱼,要多长几个心眼才行。
  3、窝子太重的坏处
  有人认为自己的钩食很好,即使是窝子很重鱼还是爱吃钩食,我并不这样认为。我把鱼分成两类,一类是不愁吃的养尊处优的鱼,商业鱼塘里的鱼就基本属于这类。另一类就是“温饱”没有保证的鱼,自然水域、一般的水库和很少有人垂钓且不喂养的鱼塘。
  前者对于饵料是比较挑剔的,因为它根本就不缺吃所以才挑剔,这是动物的本性。后者不可能挑剔,因为它很难有吃饱的时候,这也是动物的本性。
  对于“温饱”没有保证的鱼,只要它觉得安全,它就会就近、顺口的进食,它不可能进窝后还挑挑拣拣的选那些“好”的饵料。
  我父亲在河里钓鱼习惯用酒米打窝蚯蚓钓,结果钓起来的鱼基本都是已经吃了不少酒米的,这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窝子食太多,我们的钩食就不会很明显,即使后来被我们钓起来,也属万一之列。
  如果窝子里只有不多的一些散食,这个时候鱼儿进窝就很容易发现我们的钩食,我们也就可以更早的把它钓起来。我们经常有提上几竿就上鱼,而后断断续续上鱼的现象;也有打了大窝子,要等一两天才发窝的情况,为什么要过几天才发窝?
  我的理解是:打窝太重已经把鱼吓跑了,即或是没有被吓跑也因为窝子食太多鱼一时很难吃到你的钩食。经过一两天的时间,窝子里面的鱼越聚越多,而窝子里面的饵料越来越少,这个时候鱼咬钩的机率就明显增多,就是说鱼已经在窝子里吃了很久才被你钓起来,这有什么值得庆幸的呢?
  再说我们打大窝的诱饵一般是玉米粒、麦粒等不会化散的固形物,这和入水很快就化散并随流水而扩散的“面食”相比,哪一个诱鱼进窝的效果好不是很清楚了吗。
  不要抽象的说大打窝,还要看你是用什么样的东西来打窝,最典型的就是玉米粒和玉米面。玉米粒到了水里,水库的暗流基本上不会把它带走,其味道也就很难在水里传播开来;玉米面入水后在水中停留的时间比较长、即使是一群小鱼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里把不多的一点玉米面吃干净。
  所以即或是打窝,我主张以粉末为主、碎屑次之、颗粒少许这样一个配比比较理想,单纯的颗粒状或粉末状都有不足的地方。
  我的观点是:根据当时水下鱼儿咬钩的情况、有效鱼的密度,粗约的估计窝子里面还有多少“余食”,及时的对窝子进行补充,做到“保障供应”就足够了。有人说这就叫“经营”窝子,我看就很形象。
  窝子要会经营,不能过剩、积压。有人在网上提问,为什么你要用双钩?开始我也很难回答,因为双飞的机会毕竟是很少数。后来我明白了,双钩钓鱼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很好的、及时的补窝。